当新西兰、英国纷纷叫停活体动物出口,澳大利亚计划2028年全面退场时,阿根廷却宣布废除一项执行51年的禁令,逆流而上重启这门充满争议的生意。
一边是“每年多赚10亿美元”的诱人蓝图,一边是各种实际复杂难题,这场博弈背后,是危还是机?
一、51年禁令为何一朝废除?
「过时的法律不该限制发展。」阿根廷经济部在声明中如此定性1973年的禁令。
其逻辑直指经济利益:进口优质种牛提升本土牧场竞争力;借活体出口打开中东、东南亚新市场;用“阿根廷牛肉”金字招牌对标澳大利亚。
2024年阿根廷冷冻牛肉出口量达93.5万吨,创百年新高,其中美国采购量居首,中国紧随其后。当地经济部直言——肉类行业将成为国家经济支柱。
二、全球退潮,阿根廷为何敢逆流?
活体动物出口曾是门好生意,但近年来接连遭遇重击,因动保组织曝光运输船死亡率超10%,新西兰、英国因此立法禁止;
也促使船舶强制安装监控、通风系统,导致行业利润缩水;
46年老牌企业威拉德(Wellard)2025年出售最后一艘运输船,彻底退场。
阿根廷此举大概是想凭借低成本牧场和宽松监管,接盘发达国家放弃的市场。
但风险显而易见——国际消费者对伦理议题日益敏感,欧盟已酝酿对“非人道供应链”加征关税。
尽管近年运输条件有所改善,但API警告:「任何技术升级都无法消除长途海运的生理折磨。」
三、危与机
对于国际物流企业而言,这一政策解禁意味着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重新开放。
据船舶经纪公司Braemar数据,一艘能满足现代动物福利标准的活体运输船,日均租金已从2020年的1.2万美元涨至1.8万美元,但全球适航船舶仅剩87艘。
阿根廷若想承接中东每年超200万头活羊的进口需求,至少需要新增15艘改装船,仅船舶投资就超过4亿美元。
外贸商则面临更复杂的难题,阿根廷的低牧场成本(比澳大利亚低40%)看似诱人,但隐形成本正在攀升。
以澳洲活牛出口为例,2023年单头牛的运输成本占比已达25%,而其中超过60%用于满足动物福利合规——包括强制安装的舱内监控系统、兽医团队随船、以及应对动物突发疾病的应急预算。
更棘手的是欧盟计划在2025年对未通过动物福利认证的肉类产品加征30%关税,这意味着如果阿根廷活牛在运输途中死亡率超过3%,其衍生的牛肉产品可能被欧洲市场拒之门外。
但你知道的,机会都藏在产业链缝隙中。
据小道消息,已有阿根廷客户询价活体运输船用的智能通风系统,这类中国制造的关键设备比欧洲同类产品便宜30%。
另一方面,活体运输的中转需求可能激活东南亚港口,新加坡裕廊港正在扩建活畜专用泊位,计划成为亚洲中转枢纽,这对中国的外贸物流网络布局是个新变量。